當前位置: 首頁 > 知識產(chǎn)權資訊> 行業(yè)動態(tài) > 行之關注 | 全息投影如何騙過你的大腦
最近出現(xiàn)的一款像“電風扇”一樣的新型科技產(chǎn)品走紅了網(wǎng)絡,畫面中的葉片在高速旋轉(zhuǎn)后,居然可以在空中顯現(xiàn)出3D全息投影效果來,讓人不禁感嘆。當然,這款產(chǎn)品并不是真的電風扇。
這款芯動科技自主研發(fā)出的超清3D全息投影設備——彩虹圈(Holo-Rainbo),當彩虹圈高速運轉(zhuǎn)起來,空中就會顯現(xiàn)動態(tài)立體的3D視覺影像,非常吸引人眼球。我們看到的3D全息投影,是因為旋轉(zhuǎn)中的顯示晶體不斷變化,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原理,形成完整連續(xù)的畫面,達成一種3D全息成像的效果
這款設備具備強大的3D展示能,用途用法也非常多,不僅是一種裝飾擺設,3D全息彩虹圈還可以運用于廣告、店招、活動、展會、產(chǎn)品展示、個性化展示等眾多領域方面。此外,這款彩虹圈(Holo-Rainbo)還可以隨意拼接,想拼多大就拼多大,做到真正的無框成像,還可以通過手機APP一鍵傳輸文件,即可營造出最酷炫的視覺特效。
全息技術及全息投影
對于傳統(tǒng)的影像記錄,比如照片拍攝來說,都是記錄物體呈像的光強,得到的是包括顏色、輪廓等等信息的2D畫面。而在光強之外,物體影像其實還有相位信息。相位信息記錄了物體與觀察視角間的距離、運動軌跡、空間關系等信息,如果能把這部分信息也通過技術留存下來,那么就相對的獲得了物體的"全部信息"——-也就是所謂"全息"。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靜態(tài)或者動態(tài)呈像,就不是2D而是3D的了。
全息技術最廣泛的應用,就是全息投影。一般來說,全息投影的思路是通過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,來記錄并再現(xiàn)物體的三維信息。1947年,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·蓋伯在研究增強電子顯微鏡性能手段時偶然發(fā)明了全息投影術,很快這項技術被申請了專利,并獲得了197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最開始,全息投影被應用于電子顯微技術中,作為一種科研手段存在。而現(xiàn)在,全息投影更多出現(xiàn)在展覽、博物館、舞臺演出、時裝秀上,作為給觀眾帶來視覺震撼的一種手段。2010年,日本最著名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在"大感謝祭"上使用全息投影技術亮相,可謂震撼全場。
關于三位視覺的形成
當大眾提到息時,他們想到的不是激光和干涉原理,而是眼中看到的漂浮在空中的三維影像。正是這個原因?qū)е隆叭ⅰ边@個詞被濫用,只要是震撼視覺的虛擬影像都有可能被叫做全息。
要讓你眼中看到漂浮的三維影像,其實辦法非常多,而且通常和激光、干涉沒多大關系,而是在利用我們的視覺系統(tǒng)看外部世界的方式。當我們看近處的物體時,有6個主要的深度線索幫助我們形成三維視覺。
1、透視: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更小;
2、遮擋:近處的物體會擋住處的物體;
3、雙眼(立體)視差:左右眼看到同一物體的不同視圖;
4、單眼(運動)視差:當頭部運動時,遠處和近處的物體會以不同幅度運動;
5、聚合:當眼睛聚焦在近處物體時兩眼視線匯合;
6、調(diào)節(jié):根據(jù)物體的距離,眼球相應地調(diào)整焦點。
全息影像就是要把這6個深度線索全部重現(xiàn),完全騙過大腦,讓它以為“見到鬼”了。
全息投影的實現(xiàn)方式
雖然目前全息投影技術有了不小進步,但是像《鋼鐵俠》等電影里那種隨隨便便就投到空氣中的全息投影在今天并不成熟。在芯片運算和激光呈像技術相繼成熟后,今天面臨的最大問題只有一個:介質(zhì)。因此為了找到合適的全息投影介質(zhì),科學家和科技公司們可謂煞費苦心。在不懈的努力下,今天全息投影實現(xiàn)主要有三種方式:
1、水霧投影。去一些旅游景區(qū)看過水幕電影的朋友應該對這項技術都不陌生。這是最簡單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種全息投影模式,將激光打在噴出的水霧上形成反射,從而展現(xiàn)出立體的全息影像。但這種技術的問題非常突出。那就是水霧的顆粒非常大,投影出的效果并不好。所以只能作為旅游景區(qū)借勢營銷,制造亦真亦幻效果的技術。另外筆者認為,站的太近容易被噴一身水也是這種技術無法廣泛推廣的關鍵所在。
2、激光旋轉(zhuǎn)投影這種投影的應用更少,僅僅在科學館等少數(shù)博物館里才能見到。它的模式是利用高速旋轉(zhuǎn)的鏡面來反射激光,利用觀眾的視覺誤差來制造全息效果。問題是這種技術推廣起來很麻煩,高速旋轉(zhuǎn)的儀器首先噪聲很大,并且存在危險。而且介質(zhì)與投射影像之間必須高度配合,很難在一臺儀器上展現(xiàn)若干不同的影像,導致成本十分高昂。
3、全息膜投影。今天使用最多的,就是全息膜投影。其原理是利用一層透明度很高的薄膜來反射出全息影像。搭配周圍光線較暗,薄膜本身看不清,就有了所謂高仿全息的效果。
最早的全息膜技術,是像屏幕一樣將薄膜樹立在觀眾正面。但這樣的問題是薄膜容易被看出來,并且觀眾不能離開正面視角,否則馬上穿幫。2010年時初音應用的就是這種技術,但目前已經(jīng)很少使用了。
如今更多的全息投影技術,都是將全息膜進行45°傾斜,通過底部或者頂部裝置進行投影,在一塊或者幾塊全息膜上折射。這樣觀看效果更加逼真,也可以在更大的角度觀看到全息效果。
周杰倫演唱會上與鄧麗君對唱,就是以這種技術完成的。但這種技術也不是沒有瑕疵,比如投影區(qū)塊必須要求暗光,一旦有白光干擾就會失真。并且模擬效果不夠逼真,依舊存在色彩和像素上的問題。
人類真正追求的全息投影,其實還是空氣中就能完成的全息投影。雖然距離商業(yè)化還有遙遠的距離,但是其發(fā)展速度已經(jīng)足夠驚人了?;蛟S某一天,它將擺脫舞臺技術的窠臼,突然炸裂式的闖進我們的生活。一旦能夠成真,絕對是人類科技歷史的一次史詩級飛躍。